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工商登記注冊企業數為1089.8萬戶,其中,中小民營企業戶數為1078.9萬戶,占總數的99%。然而,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中國中小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卻僅2.9歲。咋一看,數據反差如此之大,頗叫人感到訝異,但行業里的人都清楚,在民營企業面前,仿佛存在著一扇“玻璃門”,透過它,能看到未來的美好,只是在現實中,一直無法穿越。這扇“玻璃門”就是我們常說的“融資難”。
融資難,難于上青天
說起廣東省民營企業融資難,不得不提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大量外貿型的民營企業破產倒閉原因在于訂單量大幅度下降,企業無事可做。但這并非全部的事實。“資金斷裂是比訂單下降更卡脖子的致命事。”談起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勝達玩具廠董事長周志明說,“經濟形勢不好,購買原材料只能現金交易,不能延期兌現,企業資金周轉嚴重不靈。如果說訂單減少,企業還可以撐一段時間,但資金鏈一斷,企業就會猝死”。資金瀕臨斷裂,融資困難,成了金融危機時期民營企業面臨的最大危機。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一些出口外向型民營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絕境,而后來刺激內需的措施又明顯是偏向國企,一時間,地方政府紛紛改變態度,轉向根深腰粗的國企,一些民營企業在信心上頗受打擊;幾乎與此同時,“國進民退”的聲音不絕于耳,它為民營企業融資又蒙上了一層陰影。東莞市樟木頭鎮以外向型中小企業為主,融資難問題十分突出。該鎮對300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發現,有64家企業缺乏流動資金和發展資金3億元。該鎮主管外經貿工作的副鎮長徐鴻飛介紹說:“外資企業在國內銀行根本不可能貸到款,而內資中小企業要貸款審批手續嚴苛且時間較長,我們只好向商業銀行求助。為了幫企業貸到款,我們常常跟銀行磨破了嘴皮。”
當然,民營融資難的問題并非金融危機才有,民營企業的一個“小”字就早已注定了這種“難”的現狀。民營企業規模小,資產少,經不起大風大浪,銀行擔心它突然出問題,所欠貸款最終由自己買單。對此,劉光基感受頗深。1993年,他在給自己賣種子的店鋪起名字時,刻意用了“蔬菜良種技術推廣站”這樣一個非常“國營”的名字。“沒辦法,當時你要是私營的,就沒人相信你。” 現在已經是上海種都種業公司董事長的劉光基回憶當時的情形時如此地感嘆。
最近電視上又有關于廣州服裝加工企業陷入了危機的報道。但這一次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危機有些不同。北京市證監局副局長孫才仁解釋:“上次危機是沒有訂單,這次危機有訂單做不了,因為原材料價格漲了。”其實,這是大部分民營企業發展都曾面臨過的尷尬局面,有心無力,壯志難酬;融資難也仿佛成了民營企業永遠無法跨越的一道天塹,想前行卻無“橋”可通。到此,前面提到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足三年的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
信貸險,險來顧慮多
眾所周知,中國是以信貸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信貸銀行的資產占整個中國金融資產的80%左右。近幾年來,通過國內金融機構的多方努力,加上各商業銀行圍繞拓展民營企業金融業務在信貸政策、新品開發、抵押擔保、服務方式等方面的有益創新探索,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有所改觀,但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一方面是民營企業急需融資輸血,一方面是中央要求切實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力度,但作為銀行方面仍然表現出“要救急更要自保”的重重顧慮。
為了對儲戶負責,導致信貸銀行的本性是嫌貧愛富,愛大嫌小,追求絕對的低風險,而中小企業貸款前期評估風險大、貸后管理成本高,尤其是小企業12%左右的不良貸款率也仍然高于整個銀行業平均不良貸款率。據銀行業內人士表述:“一筆500萬元的中小企業貸款和一筆5億元的大企業貸款,收益相差100倍,但耗時費力卻差不多。實際操作中,由于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不得不反復核實其庫存、用電等情況,操作時間往往比大企業貸款還長!”而且,民營企業貸款大多用于生產過程中去,沒有足夠資金買地建廠房等固定投資,缺乏融資擔保的物品;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松散,財務報表等不規范。再加上行業偏見,民營企業貸款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許多專家認為,因為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不強,總體風險大,死亡率高,銀行要對存款人負責,不可能把大量資金投入高風險領域。而且中小企業普遍信用程度低,企業主偷漏稅普遍。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普遍缺乏抵押物,相對于給大企業放款,銀行給中小企業放款勢必導致額外風險。顯然,信貸銀行不愿意為中小企業貸款,也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以信貸銀行為主體的中國金融體系,成為中小企業窒息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我們目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時,依然堅持以信貸為主,諸如設立各種類型的小銀行,推行各種方式的小額貸款,依然沒有脫離信貸支持中小企業的老路子。中國雖然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國際市場開拓基金,但由于數量少、服務范圍有限,難以滿足需求。所以,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
每一個大企業都曾是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們就會失去很多未來的大企業。要使中小企業重新獲得活力,要使中小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重新迸發出來,還是需要國家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方面予以關注和傾斜。
擔保行,雪中來送碳
關于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的辦法,國外存在許多經驗與慣例。如美國,早在10年前中央銀行就提出鼓勵各商業銀行多貸款給中小企業,并專門設有聯邦小企業行政管理局,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貸款問題。其中,為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擔保是聯邦小企業管理局的一項重要任務,一般情況下,政府能提供高達貸款總額75%~80%的擔保。又如日本,通過國家出資建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來向中小企業發放長期貸款,利率比民間商業銀行低2%~3%。此外,日本還建立了專門面向成長型新興中小企業的證券市場,1999年納斯達克日本市場的創設,更為中小企業打開了國際資本的融資渠道。
目前中國金融體系還是以信貸銀行為主體,它占據了絕大部分金融資源,使其它金融機構不發達,導致民營企業融資的主渠道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是依靠銀行貸款。中國人民銀行一份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融資有98.7%來自銀行貸款。可見,民營企業融資只有“華山一條路”可走。而在某種意義上,資金對民營企業而言又意味著“生死存亡”。正是看中了這種“商機”,擔保機構應運而生。
有關專家也指出,民營企業融資難,根本原因是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毋庸諱言,限于中小企業的經營特征及普遍的信用環境,這種狀況短時期內很難得到改變。因此,要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最主要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為此,國家及廣東省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信用擔保行業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力度扶持信用擔保行業,通過擔保機構提升中小企業信用度,利用擔保資金的杠桿和放大效應,撬動銀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的大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廣東省財政出資成立了注冊資本金20億元的省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公司,深圳市政府出資6億元,銀行、擔保機構出資4億元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中心,廣州市財政撥出1億元給廣州市融資擔保中心開展再擔保業務試點,韶關、梅州、肇慶、惠州等市縣成立了財政全資或控股的擔保機構,21個地級市全部成立了擔保公司,全省信用擔保體系架構初見端倪。
擔保體系建設也直接促進了廣東省民營經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至2009年末,我省納入省中小企業局登記備案的有303家(不含省再擔保公司),備案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達319.55億元,平均每戶注冊資本達1.05億元,其中注冊資本達到或超過1億元的有117家。303家備案擔保機構累計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額3046.68億元, 累計擔保企業196375戶,其中,2009年擔保總額1292.52億元,擔保企業數為55113戶。受保企業擔保融資后增加銷售額2129.62億 元,增加利稅185.65億元,增加就業人數約91.6萬人。擔保行業為廣大中小企業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GDP高速增長,民營企業功不可沒。如何為民營企業貸款提供一條快車道,讓它們在融資上少碰“釘子”,國家一直無法破解。如今,擔保行業的興起,仿佛讓我們找到了癥結所在,希望為民營企業發展迎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