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托(Prato)位于意大利中部,距離意大利文化復興之地佛羅倫薩僅十幾公里,是歐洲著名的紡織品集散地。普拉托現有居民約18萬多人,合法居住在當地的華人占該市總人口的10%以上,大約在2萬人左右。普拉托是一個相對比較寬容的城市,普拉托托斯卡納大區一座不起眼的三線城市,歐洲傳統紡織品制造的集散地。在這樣一個無法擺脫傳統產業“束縛”的城市中,華人正是完美地依靠當地的傳統特色產業,完成了華人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意大利華人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曾經附屬于佛羅倫薩的普拉托小鎮,擁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服裝制造工業,占據著高品質時尚商品制造者的位置。60年代,普拉托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紡織品市場,推出了移民優惠政策,80年代,第一批中國人從法國二度移民到普拉托。
大量華人的涌入,給服裝業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1989年,普拉托僅有38位中國人,而現在,這個不到20萬人口的小鎮已擁有3萬名華人,其華人移民人口數量是意大利全國平均數量的3倍。普拉托這個昔日“歐洲服裝中心”自此重煥活力。此后的1992年,由于國民經濟產值的迅速提高,普拉托被意大利政府列為單列省。一個小鎮驟然變成省府,這在意大利的行政管理史中極為罕見。
最初到普拉托的華人,只是以廉價勞動力受雇于紡織行業,而近年來,普拉托的中國人通過創立自己的品牌全方位改變著意大利的時裝行業。“伊歐拉”和“達沃拉”是普拉托的兩大服裝中心,據統計,這兩個中心有70%的企業主為華人華僑,這些企業不僅承擔該地區95%以上的服裝加工,且分別擁有自己的品牌,他們已經逐漸替代老牌當地企業,成為意大利服裝市場的新秀。
目前,普拉托是歐洲最大的中國人聚集地,普拉托已成為華人聚集最多的歐洲城市。當地約有3200家企業生產廉價成衣、鞋子及各種小飾品,使用的許多原料來自中國,雇用的中國籍勞工全天候勞動,產品以中低價營銷全世界?,F在,當地登記在案的意資紡織廠已不足3000家,比中資廠商還少200家。普拉托曾是意大利的主要紡織品生產及出口重鎮之一,如今當地大量自中國進口的紡織品,數量約占意大利全國的27%。在托斯卡納的中心地區,中國工人為3200個制造低端服裝、鞋子、配飾的工廠連續工作。這些工廠通常從中國進口原材料,產品則供給全球中端和低端的零售商。
然而,這卻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人模糊了“中國制造”和“意大利制造”的界限,削弱了意大利以“商端”作為推銷旗幟的能力和自信。數百年來,普拉托市生產舉世最優質的紡織品,儼然“意大利制”品牌的重鎮,但近年來中國資金大舉進軍此地,如今中資擁有的紡織廠已超過意大利本土廠商,使這座意大利古城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中國氣息:在繁華熱鬧的中國城,店鋪招牌用意大利和中文雙語書寫,食品店里出售從中國進口的食物。但更令一些意大利人不安的是,普拉托的許多企業是地下作業。而談到地下作業,中國人創造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新產業。當地排華情緒開始高漲。
2010年夏天的普拉托,華商企業正一家家的關閉,這個歐洲時尚的重要制造地,正對華人展開一場大檢查行動。6月,還發生了一起華人命案,使得當地華人社會一片動蕩。20年前,第一批38個華人來到普拉托,開始滲透進當地服裝產業;20年來,華商把普拉托從經濟危機中喚醒;20年后,由于違反“游戲規則”、制造社會不安,30000名華人面臨著來自官方的抵制。在普拉托,“意大利制造”正被一群中國人改變。
2010年,對于意大利普拉托的華商們來說是十分難熬的一年。從年初開始,普拉托警方就對全市所有的華人工業區和華人聚集地進行盤查。人們時??吹骄弥鄙龣C在空中巡視,荷槍實彈的警員封鎖了整條街道,并對街區逐門逐戶進行檢查。一時間,曾為當地經濟帶去繁榮的華商們猶如進入緊急戒備狀態。
華人在普拉托獲得成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也和華人的自身努力分不開。然而,在近兩年的時間,華人卻在當地頻頻遭到政府、社會和媒體的指責。華人社區的衛生環境臟亂差;華人經營的企業雇用黑工、偷稅漏稅現象嚴重;華人工作時間嚴重超時,沒有公眾假期;華人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同等原材料的情況下,比意大利的企業生產成本要低出3成,低價位的競爭擾亂了當地市場秩序,華人企業變成了意大利企業的殺手等等。這些都成為了當地人指責華人的口實。
現在,無論對于意大利還是歐洲來說,“普拉托”已經變成一個情感十分復雜的詞匯。一方面,當地華人在短短的20年占據了當地紡織品市場的主導位置;另一方面,今天普拉托的華人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不規范的競爭手段,給社會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沖擊,讓當地企業感到危機四伏。
透過當地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普拉托針對華人企業的檢查仍在不斷升級,而這里有著復雜的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經濟危機已經讓當地的企業如履薄冰,社會的購買力迅速下降。華人低成本生產形成的低價位競爭,與當地企業尖銳矛盾在貿易、文化、種族等領域的凸顯,對當地的企業形成了客觀威脅。
面對社會的挑剔以及來自官方的制衡和檢查,普拉托的華人企業應該真正意識到,在華人社會繁榮背后正在形成了一種潛在的危機,而規避這種危機在調整產業方向的同時,華人更應該走出低價位的競爭模式,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我們不否認華人企業憑價格優勢贏得了市場,但在歐洲人的心目中,華人企業制造的產品始終是低檔次的商品,根本不存在品牌的認同概念。從長遠發展來看,政府為了保護當地企業,將不斷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打擊違規非法經營。終有一天,低價位的競爭環境和優勢將會喪失。
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社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政府已開始不斷出臺新政謀求保護當地企業。而此時,華人在積極開拓市場的同時,更應著力規范經營行為,力求在法律允許的框架下發展自己。華人企業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保障自身的權益,很有必要走出低成本、低價格、低檔次的怪圈,與當地企業形成一種良性競爭,從而避免不規范經營導致的族群矛盾危機,回饋有助于緩和經濟競爭為當地社會帶來的壓力。
(文:潘碧虹/廣東國際經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