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在黨成立至1927年這幾年間,由于黨的力量還很小,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更沒有經濟實體,在這期間中國共產黨面臨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打軍閥的戰爭,經濟上基本依附國民政府,談不上什么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在全國實行白色恐怖政策,中國共產黨人紛紛由城市轉入鄉村,建立各種形式的紅色革命政權。為了沖破國民黨對蘇區的經濟封鎖,保護蘇區的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活躍蘇區經濟,鞏固革命政權,黨在不同時期根據地斗爭中先后成立工農銀行,發行了貨幣,穩定和繁榮蘇區經濟建設。黨開始在革命根據地,以發展經濟和保護根據地經濟安全為目的土地改革,發展生產、減租減息、建立金融機構、發行貨幣等等一系列發展經濟建設的手段,來確保根據地經濟安全運行。這里主要介紹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的經濟政策制定、貨幣發行和大生產叁件對根據地經濟影響巨大的事情,說明黨在戰爭時期是怎樣抓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這一中心任務:
一、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政策與經濟大綱的確立
早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為了適應農民運動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需要,黨在1927年《對目前實際問題之計劃》一文中,即倡導如果為農民謀利益,必須建立自己的金融事業,指出農民發展經濟的困難在于“缺乏資金”,因受高利貸盤剝而“負債濟生”,并尖銳指出解決辦法只有“國家為之籌設調劑機關”。1927年底,海陸豐工農第三次武裝起義成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紅色革命根據地,成立了海陸豐工農蘇維埃政府,實施了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產和土地,分發給農民,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做到“土地之一切試用權、收獲權、享受權均由耕種者完全所有的做法,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極大地激活了農民的生產欲望、發展生產,保證了根據地經濟安全”。黨在這個時期依據當時的環境、制定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工農兵的政策,同時創建勞動銀行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蘇區發展經濟建設,確保經濟安全的嘗試,為以后在各個根據地提供了寶貴經驗。
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的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一些小手工業,其擔負著支持革命戰爭和滿足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毛澤東主席多次圍繞農業的重要性來制定各項經濟發展政策,制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并適時根據情況進行調整。1934年在井岡山時期毛主席就指出:“革命戰爭時期,經濟建設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1942年毛主席又進一步指出:“應確定農業為經濟建設的第一位工作,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及畜牧業為第二位,商業則要放在第三位”。在確定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后,一切政策也隨之而定,如1928年12月制定的《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切土地經蘇維埃政府沒收并分配后,禁止買賣”。這里的沒收一地土地,包括貧下中農自己的土地,也打擊了底層農民積極性。1929年4月毛主席及時對此作了修訂,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工農兵代表議會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1931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土地問題與反富農策略》的通告指出,必須使廣大農民在革命中取得他們唯一熱望的土地所有權,才能加強他們對于土地革命和爭取全國蘇維埃勝利的熱烈情緒,才能使革命戰爭更加深入,在革命戰爭初期,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首先制定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修正經濟建設的方針和策略。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個體農業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是與敵占區或國統區農村相比,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解放的標志。根據《中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表明,中農經濟是抗戰時期農村個體農業經濟中發展得最迅速的力量。大量的貧農、雇農迅速上升為中農,使中農經濟比重急劇增加。1940年初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這是使根據地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此后,土地農有的政策越來越穩定。到了解放戰爭期間,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之一。隨著土地改革的進行,個體農業在整個新民主主義多種成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顯示,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顧根據地個體農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土地政策,在逐步消滅封建制度的過程中,始終保留了個體農業經濟,并使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根據地農業中集體經濟的成長壯大,是中國共產黨正確政策的鼓勵和培育的結果。
二、創建革命根據地金融機構,建立屬于工農群眾的銀行
1928年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塊紅色根據地海陸豐召開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建立海陸豐蘇維埃人民委員會,并在會上成立黨的第一個經濟委員會。2月20日,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發布第四號令,“決議建設勞動銀行,使工農兵在推翻地主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有此借貸機關,得以從事生產,發展社會經濟”。海陸豐勞動銀行建立,是中國共產黨為根據地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而必須確立的手段和措施:一是從馬列主義的理論上證實蘇維埃政府創辦銀行方便蘇區物資流通,活躍蘇區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是更重要地實現這種可能性,開創了中國革命金融事業的先河,在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經濟安全和貨幣發展史上取得豐富實踐經驗,為以后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陜川革命根據地建立金融機構提供經驗。1931年11月27日,成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席,項英和張國燾為副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經濟政策的決議案》,其中規定:“為了統一貨幣制度幫助勞動群眾,蘇維埃應開設工農銀行,并在蘇維埃區域內設立分行,發行貨幣”。隨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1932年3月成立,由毛澤民任行長,同年7月,開始發行紙幣、銅幣和銀幣。發行貨幣,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權的存在和其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保衛這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的必要手段。江西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成立,也帶動了國內其他蘇區分別設立蘇區銀行,對國內紅色政權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成立后,發行貨幣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以國家銀行名義發行的貨幣,在中央蘇區所屬的江西省、福建省和后來成立的閩贛、粵贛等省流通使用,因為在第三次反圍剿后,這些蘇區已連成一片;二是以國家銀行某省分行各義發行,如湘鄂、川陜蘇區等,因為這些蘇區根據地還被分割,只能單獨發行;三是以某省蘇維埃名義發行,如浙贛省銀行等,這些蘇區銀行基礎一直比較好,因蘇區被國民黨分割等原因沒能劃歸蘇維埃國家銀行。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為了獨霸中國,發動了第二次國內戰爭,時至1947年,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至年底已經殲滅了國民黨112萬軍隊,國共兩黨的勢力對此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解放區不斷擴大,全國解放指日可待,在經濟建設方面,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和貨幣勢在必行,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籌劃下,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正式成立,并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為穩定解放區經濟,支援全國的勝利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套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跨越了新中國建立前后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發展新中國的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也緊緊抓住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這一中心任務,與國民黨斗智斗法,進行一場嚴酷的經濟戰爭,最終保證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三、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堅持發展工農業生產,是保證革命戰爭時期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早期中國革命戰爭,是采用沒收地主豪紳的資產,來解決革命臨時經費問題,但在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除了制定政策,建立銀行,再一個重要課題是發展工農業生產,來確保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由于國民黨對蘇區和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上蘇區和根據地地處偏僻、人員稀少、經濟落后,使之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要保證蘇區和根據地財政收支平衡十分困難,因此,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發展根據地工農業生產當作與打仗一樣的大事來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毛澤東陜甘寧邊區干部生產動員大會上強調指出:“要通過自己動手來克服經濟困難”。號召各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40年5月,朱德總司令從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后,一方面指導抗日戰爭,另一方面指導根據地的生產,除了開荒種地、生產五谷雜糧、瓜果蔬菜自給外,又提出利用邊區資源,開展紡毛紡紗運動,以織毛呢、毛衣等來解決部隊和人民穿衣問題。朱德同志又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寫了《論發展邊區的經濟建設》、《參觀邊區工廠后對邊區工人的希望》等文章,提出:(一)、堅持獨立資助、自力更生的方針,使邊區財政經濟由半自給達到完全自給;(二)、提高技術、發展經濟、鞏固邊區,供給戰爭和人民生活需要;(三)、積極開發邊區資源,發展以紡織業和鹽業為中心的工業生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湃等領導人,在艱苦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念念不忘的是經濟建設和經濟安全的問題。
當時的一句口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但激勵了老一輩,在建國后,仍然激勵了40后的我們這一代人,在經濟發生困難時,更是鼓舞我們年輕一代投身祖國的經濟建設中。當時的一首《南泥灣》歌曲,一直由幾代人盛傳至今,象征著革命精神代代傳。在戰爭年代,有了黨卓越艱苦奮斗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中抓經濟建設,才創造南泥灣精神,使中國革命渡過了非常時期,才促使新中國的誕生。
(文:鄭教治、陸浩/廣東國際經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