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鄒蔚苓
從百年前“葡萄美酒夜光杯”開篇,到十年前“紅酒加雪碧”的高潮,現在中國人已經學會了消費葡萄酒,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葡萄酒最有潛力的市場。特別是進口葡萄酒,據中國海關統計,受金融危機影響,去年全球葡萄酒消費量下降,但中國進口葡萄酒同比卻增幅在30%以上。不僅進口葡萄酒近年來在國內銷量日漸劇增,其它進口洋酒,包括白蘭地、威士忌等烈性酒也同樣在國內市場日益紅火。而反觀國產酒,能走出國門的卻寥寥無幾。是什么原因讓洋酒在中國如此盛行,而國產酒卻難以“飄洋過海”?這樣下去的后果將會怎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廣東省酒類專賣局副局長朱思旭、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陳善如及廣州技術性貿易壁壘聯合應對體系的莊健樂博士,請他們為讀者就以上問題作出剖析。
洋酒在國內尤其在廣東盛行
洋酒在國內市場的日益紅火,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廣東。“不是在廣東,就是在去廣東的路上。”業內人士說。廣東擁有中國最大的洋酒市場,最大的酒商組織和最大的酒類商品集散地。目前,國內進口葡萄酒七成是從上海口岸進口,而五成以上在廣東銷售。全國進口酒量高達260億元,廣東消費占一半以上。
“廣東地處沿海改革開放的地區,接觸外來文化較早較頻繁。隨著對外交流和廣東經濟影響力的不斷加強,國外酒商一直關注廣東酒類市場的銷售,用體驗營銷、服務營銷和綜合推廣等模式,贏得了廣東消費者對進口酒的喜愛。”朱思旭告訴記者。
據了解,去年廣東酒類銷售總額約300多億元,比前年增長了20%。其中進口酒占100多億,且進口葡萄酒增速高達30%以上。據報道,僅法國葡萄酒巨頭卡斯特公司(Castel)在去年5月底的時候,其出口中國的葡萄酒數量就上漲了243%。
業內人士分析,洋酒在中國盛行,主要是因為近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民收入和購買力不斷提高。而且在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長并沒有放緩,預計在今后仍會保持7-8%的速度穩定增長。隨著國外市場持續低迷,中國市場已經成為洋酒的“避風港”,它們都將加快步伐,逐鹿中原。
除此之外,朱思旭認為還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洋酒貿易壁壘的取消。這是根本原因。貿易壁壘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關稅壁壘。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煙草作為特殊商品,關稅仍然很高。但酒類被當作了一般商品,關稅逐年下調。烈性洋酒關稅從2001年的80%下調到2005年的20%,進口葡萄酒從40%下調到10%。這導致進口酒的綜合稅率和國產酒相差無幾。國產酒在稅收上沒有了優勢。二是技術壁壘。原本我國對進口酒有個壁壘,即實行雜醇油標準。但這個標準于2005年取消了。可對于國產酒,這個標準在實施兩年后,即2007年才取消。正是因為關稅和技術壁壘的取消,導致洋酒入中國如入無人之境。還有就是國內時尚高端領袖人群的帶頭消費,從而帶動了大眾消費,即經濟學凡勃倫法則的高端影響的帶動作用。“所謂上面領導喝什么,下面群眾就喝什么。”
至于進口葡萄酒為何能如此高速增長,朱思旭解釋說:一是進口葡萄酒質量較好。它們制造歷史長,工藝技術好。這點國產葡萄酒與之差距較大。二是進口葡萄酒價位大多不太高。這其中原因值得我們國產葡萄酒借鑒。它們價格不貴主要在于:在國外,生產葡萄酒能得到政府補貼。葡萄被當作是農產品,出口葡萄酒也可以退稅。另外,人民幣的升值,也有助于降低進口葡萄酒的價格。最后,與它們整體有效地推廣密不可分。國外生產商、行業協會,甚至它們的政府部門都會齊心協力共同在中國推廣本國葡萄酒。如施瓦辛格作為政府官員曾來上海推廣他們的酒。
挑戰成為廣東酒類市場的主旋律
因此,業內人士表示,挑戰已成為當今廣東酒類市場的主旋律。首先是國產白酒面臨洋烈酒的挑戰。目前,在廣東酒類市場上,洋酒的消費總量與國產白酒基本接近,但呈明顯上升趨勢。以保樂力加集團為代表的洋酒巨頭,多年來看準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機遇,揣透了國人的消費心理,經營策略領先一步,配合政府打假得力,迅速攻城掠地,占據了本屬于國產白酒的相當市場份額。近年來,國產名優酒,如貴州茅臺酒、五糧液等開始在市場上反守為攻,在高端的酒類奢侈品市場與洋酒展開正面爭鋒,阻擊來勢洶洶的洋烈酒。
其次是國產葡萄酒面臨進口葡萄酒的挑戰。進口葡萄酒憑借國外紅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品牌影響力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去年,國外葡萄酒廠商大舉進入廣東市場,據估計,今年力度將會加大。進口葡萄酒銷量增長迅速,使國內葡萄酒企業面臨價格、質量、銷售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
第三是廣東地產酒面臨外省酒的挑戰。由于市場高度開放、消費水平較高,廣東早已成為各個酒企必爭之地。長期以來,廣東酒業市場流通暢旺的均以外省品牌酒為主,廣東地產酒一直處于市場競爭的弱勢。然而廣東地產酒亦不乏自身的產品優勢和文化特色。目前在梅州、順德等地先后興建了大型的地產酒生產基地,通過制定行業和產品標準,尋找契機,力求突破,大力發展中高檔酒,甚至向領軍品牌目標發起沖擊。
國產酒想出口不容易
“中國對歐盟貿易中,唯一產生逆差的商品就是酒。”朱思旭說。
為何中國國產酒那么難出口?朱思旭分析出五個方面的因素:一、 我國對進出口酒使用雙重標準,國內標準高于國外標準,自己給自己設立出口門檻。比如標簽,我們對自己國產酒要求嚴格,標簽內容必須完整詳細。而對進口酒則很寬松,有的進口酒標簽簡單到沒有產地、成分、經銷商等等都可以。再如對國產酒須檢測衛生指標和理化指標,而進口酒只須檢測衛生指標,給予進口酒超國民待遇。“我們有一家黑森林酒業公司,生產了一種水果酒,德國人很喜歡,要進口。結果它卻出不去,因為它的甲醇指標符合德國標準,卻不符合我國標準。”
二、國產酒口感、香氣、酒精度等產品本身特質與外國人飲酒習慣不太相符。“比如洋酒酒精度最高在40度左右,而我國國產白酒不少達到53度,太濃太烈。洋酒可加水加冰,可在家庭、酒吧等多種場所飲用,而國產白酒則不行,只能在吃飯時喝。”
三、多數國家進口酒類關稅很高,多在200-300%。
四、國產酒的營銷推廣力量不足。絕大多數靠企業自身宣傳廣告,沒有行業和政府部門的整體合力推廣。
五、民族文化輸出力不強。這是國產酒出不去的深層原因。朱思旭指出了癥結所在:“中國經濟雖然發展了,但文化滲透力卻遠遠沒跟上。說到底,酒與文化密不可分。比如法國酒很有名,因為它經歷了幾百年的文化培育,三代才形成貴族。軒尼詩酒的老板就是LV老板,它輸出的就是一種貴族奢侈品文化。”
進出口酒之憂
基于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消費人群的基數以及正在上升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酒業市場也隨之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中國葡萄酒的人均年消費量是0.5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2008年國產酒產量為70萬噸,僅占全球2%。
“這些都為海外葡萄酒進入中國,填補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業內人士稱。
另據介紹,酒業的利潤極其豐厚,高達70%左右。如果按照目前進口葡萄酒年增速30%,國產葡萄酒萎縮50%,進口與國產葡萄酒各占50%市場的狀況,有關專家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很快將被進口葡萄酒占領。
“進口葡萄酒不僅賺取了中國人巨額錢財,而且將嚴重沖擊國家農產品,對產業安全造成威脅,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陳善如指出,“現在超市里,人們都喜歡買幾塊錢一個的蛇果(一種進口蘋果),而不買國產一塊錢幾個的蘋果。可想而知,中國加入WTO后,對農產品的沖擊,對中國果農造成的壓力有多大。進口葡萄酒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國產葡萄酒將無招架之力,結果必然影響到廣大的中國葡萄果農。果農的葡萄賣不出,收入沒了,生活不穩定,問題就來了。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穩定的大問題。”
對策
面對洋酒大舉“入侵”國內而國產酒難以“漂洋過海”的令人憂慮局面,朱思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策:
首先,關于國產酒的出口難問題:要給予國產酒與洋酒相同的國民待遇,應增加進口酒的理化指標,讓兩者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鑒于進口酒的標簽、衛生指標等檢驗由檢驗檢疫部門負責,而國產出口酒的標簽、衛生和理化指標等檢驗由質量監督部門負責,希望兩個政府職能機構的檢驗部門能夠合并辦公,加強聯合,使得分別行使的兩套標準能夠內外統一。
其次,如何抵擋進口葡萄酒的進攻:需要靠政府鼓勵扶持國產葡萄酒行業發展,政策上要重視保護,經濟上要補貼免稅。“種植葡萄,就像女同志生養小孩,18歲前一直是付出的。葡萄種植,前18年是一個完全投入不產出的過程,它一出生就應該享受國家優惠政策,開始免稅。”朱思旭說。他透露,目前國產葡萄酒中,即使是一些名牌葡萄酒,因為種植葡萄成本太高等原因,也是引進國外品牌原汁,在國內勾兌,再貼上國產酒牌子,進入市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嚴格地說,國產葡萄酒并沒有自己真正的民族品牌。
“政府應把對葡萄酒行業的重視提升到國民經濟安全戰略思想上來扶持。要鼓勵國內適合種植葡萄地區的人們種植葡萄。”陳善如說,“我國國土遼闊,像河西走廊一帶,就很適合種植葡萄,我相信那里種出來的葡萄不會比歐洲的差。”
廣州技術性貿易壁壘聯合應對體系的莊健樂博士則認為,應對洋酒的大舉“入侵”,我國也可以采取一些技術性貿易措施加以“抵擋”,比如恢復與國產酒一樣要求的“理化指標”、“雜醇油”標準和食品標簽制度等,甚至設置一些國產酒容易達到而洋酒不易達到的標準,給洋酒進入中國設置一些“門檻”。另一方面,國家WTO/TBT(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心和相應行業協會應及時跟進國外相關標準,研究并發布各國進口酒的市場準入原則,從政策和措施上幫助國產酒走出國門。當然,這些都有待專家進一步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