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期,我們關注的是經濟安全領域里的“資源安全”,而《封面故事》作為所有雜志最重點最獨家的欄目,在此,我們具體關注的是“資源安全”里面的“林業安全”,由三篇文章構成。第一篇是理論性和資料性的我國林業概述,第二篇是以案例形式,如種植桉樹與種植珍稀名樹所產生的對生態影響及效益的比較,來對第一篇里面林業安全或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作具體的闡述,最后一篇則是以更加詳實生動的事例,即梅州盛通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的產生發展說明農林企業發展新模式。
文/ 楊懿
中國森林資源絕對短缺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年開始,2008年結束)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資源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全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覆蓋率僅為20.3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積0.14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7%;人均森林蓄積量11.3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5%。
二是森林資源質量不高。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在用材林中,成過熟林蓄積量為15.85億立方米,僅占用材林總蓄積量的28.75%,中、幼齡林比重高達71.25%,齡組結構不佳,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的需求。
三是營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現有宜林地質量好的僅占13%,質量差的占52%。今后全國森林覆蓋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因此,中國森林資源無論從蓄積總量、人均占有量以及林種、林齡結構等方面都決定了中國森林資源的木材供給能力非常有限。
與此同時,我國是木材消費大國,下游子行業發展迅速,對林木原料需求上漲較快。根據《林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專題研究報告》測算,2010年全國木材供應缺口達1.42-1.69億立方米,2020年全國木材供應缺口達1.53-1.73億立方米,這些缺口都要依賴進口來解決,導致我國木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40%,木材資源的安全問題應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向好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還表明,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與第六次清查結果比較可見:重點林業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全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2.15個百分點;天然林保護工程區的天然林面積凈增量達26.37%,天然林蓄積凈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個體經營面積比例明顯上升,個體經營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別占全國的59.21%和68.51%,作為經營主體的農戶已經成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骨干力量;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顯現,木材等林產品、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2009年對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09年全國林業經濟運行狀況報告》指出:2009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827.35萬畝,比2008年增長9.92%。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林業產業的影響,國家林業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了《林業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2年)》,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據國家林業局初步統計,2009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58萬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9.81%,增速回落5.13%,林業產業形勢呈現企穩向好態勢。
數據來源:國家林業局
廣東方面,2009年省委省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汪洋書記高度重視林業改革發展,在各地調研中多次突出強調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指出要深化林業體制改革,率先探索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廣東生態崛起。林業產業成為了新的增長極,09年全年林業總產值達1510億元,其中,森林旅游對地方財政貢獻將超過1.5億元,創社會綜合旅游收入75億元,受益農村人口200多萬人。
2010年森林資源的兩組關鍵詞:一是森林碳匯,二是林權改革。從宏觀的角度看,兩者均可促進我國森林面積的增長從而加速實現碳減排目標;從微觀的角度看,兩者均為林業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關鍵詞一:森林碳匯
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由于這是一個相對減排方式,在國內經濟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碳排放仍將快速增長。據估計,國內目前碳排放量達到16.13億噸左右,僅次于美國17.96億噸的水平,但如果未來10 年維持7~8%的經濟增長率,其排放量將達到 28.64 億噸,屆時將占到全球排放量的 36%,這一水平遠超其他國家,將導致國際輿論壓力上升,因此中國碳減排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
碳減排的實現方式有兩種:減排與減少大氣中的碳存量。減排是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炭、石油等產品。減少大氣中碳存量也稱為“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并儲存起來。森林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匯功能在于創造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其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能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交易,目前國內成功的案例有“中國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和美國的相關研究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其中森林碳匯在國際碳市場的比例將可能達到10%。可見森林“碳吸收”不僅是我國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在龐大的國際碳交易市場占據有利位置的關鍵所在。
除此之外,從林業企業的角度看,森林碳匯收入將直接改善其營業狀況,一方面可以改變林業企業投資回報方式。國內碳交易將改變造林年年投入,一次回收的生產模式,碳交易將使得林企每年得以將固碳水平轉換成現金流入,從而減少林業的經營風險和提升其回報水平。另一方面,碳交易也預示著木材價格上漲。由于減排任務迫切,碳排放權的價格將上升。在碳排放價格上漲預期強烈的前提下,國內外因減排需要將減少木材的砍伐,木材供給下降,木材價格上升,從而提升林業企業的收入水平。
我國政府已充分意識到森林在減排創碳匯中的重要性,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緊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據中國綠色時報7月6日報道,國家林業局辦公室日前發出《關于開展碳匯造林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碳匯造林試點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探索與國際接軌并具中國特色的森林碳匯計量監測方法,為全國森林碳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奠定基礎。同時,引導企業自愿捐資造林增匯,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并探索社會資金參與公益造林的林業投融資機制改革。廣東省林業局目前也正在抓緊制定《廣東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廣東將采取多種措施強化森林資源管理,科學營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9年增加900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1.3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8%。
關鍵詞二:林權改革
據《2009年全國林業經濟運行狀況報告》資料顯示,林改擴大了農村就業空間,實現了“城里下崗、山上創業”,“一戶承包、全家就業”,促進了林區社會和諧穩定。報告期內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省份有13個,林改開展以來吸納的勞動力為3689.3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922.7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為613.9元,由此可見林改著實為農民帶來了實惠,實惠多了,造林致富的積極性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2009年的基礎上,2010年 “一號文件”繼續強調年內積極推進林業改革,包括全面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并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集體林權改革包括兩個方面:“主題改革”和“配套改革”。“ 主題改革”以明晰產權為核心、以承包到戶為主,把適宜家庭承包經營的林地的承包經營權落實到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對不宜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林地,也要通過均股、均利等方式明晰產權,真正確立農民的經營主題地位。“配套改革”指的是進一步健全林業公共財政制度、金融支撐制度、采伐管理制度、林權流轉制度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制定林權抵押貸款辦法、擴大抵押貸款規模、進一步完善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政策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了林業的產權,將更大地調動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加速森林面積和蓄積面積的“雙增長”。
附:廣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項目介紹:
2006年11月,“中國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獲得了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批準,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注冊的“京都規則”的林業碳匯項目。該項目布局在廣西蒼梧縣和環江縣,每個縣營造多功能防護林4000公頃,設計造林樹種6個,包括大葉棟、馬尾松、荷木、楓香、杉木河桉樹。項目的經營形式有以下三種:
(1)單個農戶造林:即當地有經濟實力的農戶,自己籌措資金,承包當地村民小組集體擁有經營權的土地,開展項目造林活動,林產品和核定減排的銷售收入全部歸農戶和提供土地的村民小組集體所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也全部歸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2)農戶小組造林:即幾個或幾個以上的農戶自愿組合起來,籌措資金,承包當地村民小組集體擁有經營權的土地,開展項目造林活動,林產品和核定減排的銷售收入全部歸農戶小組和提供土地的村民小組集體所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全部為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3)村民/村集體與林場/公司股份合作造林:即農民/村集體提供土地,林場/公司投資造林,提供技術、管理林分并承擔自然和投資風險。農民/村集體和林場/公司之間訂立合同,以明確造林管理責任、投入和收益分成。林場/公司將優先雇傭當地農戶參與整地、造林和管護等活動,并支付農民的勞務投入以確保其短期的經濟收入。
該項目實施后,到2035年將固定二氧化碳77萬噸。按購買協議,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將向項目購買220萬美元的碳匯。通過實施項目,廣西預計將增加農民收入達2110萬美元,創造臨時就業機會500萬個,同時在改善環境、增加糧食產量等多個方面將取得顯著效益。
(作者單位:廣東國際經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