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由我協會參與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傳統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
本次會議以“非傳統安全風險與全球治理”為主題,共設置四組分論壇,與會學者圍繞非傳統安全理論與實踐、區域安全與全球治理等議題展開探討。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中心主辦,廣東國際經濟協會協辦,并得到了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浙江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資深專家和青年學者69余人出席本次論壇。
進一步拓展非傳統安全的理論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致開幕辭。他闡述了非傳統安全風險與全球治理議題的重要性,表達了促進國家安全學領域學者交流、加強非傳統安全學術共同體建設的愿景。
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瀟楓以非傳統安全研究“視域”構建出發,闡釋了非傳統安全研究“一個算法”“兩種起點”“三個緯度”的理論框架,提出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研究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方面的四大轉換。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教授以“話語”為切入點,探討了當前傳統安全研究的四點新趨勢以及作為新安全類別的話語安全的新特征,認為信息傳播的發展與科技變革既帶來了安全新挑戰,又開啟了安全研究的新視域,為非傳統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借鑒。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章雅荻認為,建立一個以積極安全為核心的多維度區域安全評估框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顯得至關重要并探討了對“積極安全評估框架”的構建。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國家安全問題催生國家安全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劉躍進從“縱向”出發,認為國家安全是所有領域安全的組合,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安全”。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文良認為,危險和威脅、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議程是衡量安全問題是否為國家安全問題的標準,加快構建領域國家安全學理論是有效預防和化解國家安全問題、維護國家安全的有效路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馬振超認為,大安全觀念及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視是對國家安全認知的深化,呼吁我們應當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問題研究的理論構建問題。
深入探討大國關系與區域安全問題
大國關系與區域安全是非傳統安全問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與中美關系是非傳統安全研究的重點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志斐聚焦瀾湄水資源安全化問題,認為隨著水資源稀缺性危機的加劇,水資源安全對于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的影響更加明顯,水資源安全治理成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內容。
“一帶一路”共建地區安全問題也是本論壇專家們關注的焦點。浙江工商大學教授魏志江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地區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強調應當挖掘歷史上非傳統安全治理的思想,構建非傳統安全治理的學理基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朱新光聚焦中國與中亞的禁毒合作,認為在安全問題集中體現的中亞地區,中國與中亞應建立制度安排、不斷推動雙方增進互信、充分挖掘合作潛力。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靜認為,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應從人與社會安全、國家、地區和全球三個維度應對中亞地區安全風險新變化。
非傳統安全領域里的新興問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科技變革也為非傳統安全問題帶來新的挑戰。長沙理工大學余乃忠教授認為,國家間的人工智能競爭會產生諸如技術安全、文化安全和國家戰略安全問題等,對非傳統安全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鄒曉龍副教授認為,未來的大國競爭,是綜合國力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科技之爭,如何在解決AI高能耗問題的同時兼顧“安全性”“經濟性”“清潔性”將成為破局關鍵。
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廖丹子認為,新一代數字科技與未來新興產業加速創新驅動形成了三大關鍵數智要素,催生塑造了新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鄭先武討論了人工智能國際治理規范建設的“東盟路徑”,認為中國在該領域應當發揮自身的全球性和自主性優勢,實現“東盟路徑”與“中國路徑”的對接。
與會專家還就性別議題、移民問題、海洋治理、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新興議題進行交流。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宇權教授在會議上宣布第十本《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21—2022》出版。此書的出版對于推動國內學術界凝聚非傳統安全研究的共識有著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準備出版第一本《全球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23—2024)》。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倪峰在閉幕總結致辭時對與會學者的精彩發言給予了積極評價,并提到美國研究與非傳統安全研究具有深刻的歷史相關性與理論交互性。余瀟楓用“涌現、隧穿、躍遷”效應概括了本論壇的顯著特征,肯定了新生代非傳統安全研究學者們的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