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是指一國管轄范圍內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關系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關系到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效。
國土資源安全的定義
國土資源一般是指對一個國家發展及生產有利條件的國土,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障,是國家經濟與政治與實力的保證。從狹義的角度看,國土資源是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地域內一切自然資源的總稱,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等。從廣義角度看,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領土主權范圍內所有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稱。國土資源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載體,也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主要對象。
國土資源安全通常是指一國的國土資源處于對威脅、破壞國土資源安全可靠、經濟有效供給的各種內外因素和情況,能夠進行有效防御的狀態。也就是指國土資源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支撐和保障能力,能夠抵御國內外各種干擾、威脅、侵襲和競爭,具有自主力、自衛力、競爭力。國土資源安全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國土資源安全的狀態,研究的重點是資源消耗與環境災害之間的矛盾,其落腳點為保障資源安全的戰略體系。國內外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土地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礦產資源安全和森林資源安全。
土地資源安全
土地資源安全一般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穩定、適時、持續地控制和獲取保障國民經濟當前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土地資源的狀態和能力。其中以耕地資源安全最為重要,因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土地資源供給的稀缺性與其社會需求的增長性之間呈現失衡發展的態勢。
我國耕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一總量有限、人均水平低,受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長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1996-2006年耕地面積由19.51億畝下降到18.27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9畝,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世界人均為5.5畝);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于18億畝;二耕地生態壓力加大,質量下降。大量耕地受工業“三廢”污染、酸雨危害、長期不合理施用化肥等影響,地力下降。據統計,我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積接近2000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達330萬公頃,每年單重金屬污染就減產糧食約0.01億噸。三耕地管理方式不完善,耕地保護以行政手段為主,市場經濟手段運用較少。由于資源利用分配機制不科學等原因,違法亂占、濫用耕地現象大量存在,不僅危及耕地資源安全,還妨礙社會穩定。另外,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系更是日趨緊張。
目前,我國的耕地安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1、違法利用土地,特別是一些地方違規占用基本農田現象突出,以各種名義新建、擴建開發區的現象死灰復燃等等。2、耕地使用不當造成質量下降,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張維理對我國土地質量問題概括為“低、費、污”,“低”是指土壤基礎地力低;“費”是指增產主要靠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污”即土地污染。長期的化肥、農藥等大量化學成分的過量使用,使我國耕地質量狀況堪憂。3、城市化推進最直觀的表現是建城區面積的擴大,這意味著城市邊緣區耕地數量的減少和質量降低。4、工業化進程加快也對耕地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這種威脅主要在數量上(大量占用耕地新建廠房),也有質量和生態上的(因工業“三廢”排放而引起的耕地質量下降和生態危機)。5、修建交通道路對耕地資源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例如高速公路對土地進行切割,使農田破碎化等。
根據耕地預警體系的測算,按照現行的人口增長速度和土地開發速度來測算,我國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在2010年處于值得關注狀態,到2030年處于高度危險狀態,因為那時全國人均占有面積不足0.079公頃,安全線為0.1公頃。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經濟發展與現有的耕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將日益凸顯,為了化解耕地資源安全風險,可以采取:1、強化耕地保護意識,貫徹土地基本國策,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法》。2、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土地資源持續利用,依靠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雙重機制,規范土地使用行為,省、市、縣、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則應層層體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落實上級規劃調控指標。3、遵循地域差異,實行區域化耕地資源安全戰略,東部地區加強資源優化整合,適當條件耕地保有量和優化區域布局,西北地區突出“大面積搞生態、小面積搞生產”的原則,西南地區應結合扶貧開發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東北和中部地區應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工作重點。4、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主要有三點:一是擴大征稅范圍,二是適當提高稅率,三是嚴格控制減免,調整減免范圍。
礦產資源安全
礦產資源作為自然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安全概念由兩部分組成:①礦產資源供應的穩定性,指滿足國家生存發展正常需求的礦產資源供應保障的穩定程度;②開發使用的安全性,指礦產資源開發及使用不應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與環境構成威脅。礦產資源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基礎和國家安全的保證,目前國內關注較多的是礦產資源供應的穩定性。
我國國內礦產資源不足,自給程度下降。2005年主要礦產中,銅、鋅、硫鐵礦、磷和鉀資源儲量下降,我國正逐漸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礦產品進口國,進口量逐年上升。礦產資源利用呈粗放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據專家估算,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5%,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率僅為30%,比發達國家低約20個百分點。我國每年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中,85%來自于礦山開采。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采礦產生的廢水、廢液排放量占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10%以上,這些廢水嚴重污染環境。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未來對礦產資源的消費持續增加。隨著我國汽車業、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鋼鐵消費量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鐵礦石消費量3.64億噸,2004年上升為5.19億噸。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的礦產資源“走出去”取得一定的成效。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先后與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合作開發礦山,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到目前為止,在海外鐵礦山中的分成產量占我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25%。
礦產資源安全評價體系顯示: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消費依賴大量的進口,現有儲量對消費的保障程度偏低;我國的鐵礦石不能滿足鋼鐵工業的需求,每年需要大量進口;我國進口的銅礦產品數量逐年增加,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部分資源供需缺口有加大的趨勢,資源的安全性降低。從總體上對45種主要礦產安全性測度來看,我國能保證需求的只有23種,到2020年,可保證需求的僅有6種,相當部分礦產的探明儲量對經濟建設的保證程度偏低。
為了防范礦產資源安全風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創新礦產資源管理機制,實行礦產資源產業化,確立市場對礦產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2、要增強我國礦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加強資源戰略儲備。3、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禁止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轉性破壞的礦產開采項目,禁止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開采礦產資源。4、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建立節約型礦業體系,鼓勵礦山企業開展“三廢”綜合利用的科技攻關和技術改造,鼓勵對廢舊金屬及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
水資源安全
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生產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水資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條件下,水資源的供給能夠保證質和量上滿足人類生存、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維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根據預警指標體系計算,發現我國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結果處于“危險”狀態,部分地區處于“高度危險”狀態。其主要表現為: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2、水質污染相當嚴重。 3、開發利用達到極限,特別是北方地區,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基本上都達到了“高度危險”的臨界值。4、安全環境日益惡化,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地下水超采致使地陷地裂等。
近些年,全國水資源總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海河區降水量減少10%、河川徑流量減少41%、水資源總量減少25%。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北方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1127立方米,僅為南方人均的1/3。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口、經濟的快速增長,用水需求量大幅增長,其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增長迅速,占總用水量的88%,1980-2005年全國城鎮生活用水年均增長率高達7.2%。用水量的增加同時帶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廢污水的排放量不斷攀升,從1949年20余億噸增加到2005年的717億噸。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水資源無價值,不屬于商品,使用時收費低,造就了我國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再加上我國水資源的管理比較混亂,水資源安全法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我國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嚴重滯后。
我國的水資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已成為事關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水資源的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從當前我國的實際來看,保障水資源的安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 強化水資源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水患意識。公眾應當是進行水資源綜合利用和保護的中堅力量,把水資源利用、節水、用水、開源節流的常識列入小學教材,從娃娃抓起,提高全社會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2 推進水資源統一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面向21世紀,必須從法制、體制、機制、規劃、能力建設、公眾參與等方面推進水資源統一管理,明確政府、企業、用水戶等各方面在水資源管理中的責任,優化資源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3 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保障水資源安全。當前,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必須把水利建設擺在首位,廣開水利投資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水利投入機制,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施跨流域調水,優化配置各流域水資源。4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水資源制度保障。盡快填補水資源安全維護領域中的某些立法空白,盡快提高某些水資源安全法律規定的立法層次,以盡快完善我國國內水資源安全法律制度。5 建立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預報警度工作流程,本著系統分析的原則,以系統的實用性為主要目標,建立完整的水資源預警研究、水情預警、水災預警系統,以化解水資源安全風險。
森林資源安全
目前國內對森林資源安全沒有確切的定義,不過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廣義的森林資源安全體現的是森林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關系,說明森林資源安全問題事關國家利益和國民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安全觀;狹義的森林資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森林資源承載能力的條件下,森林資源的供給能夠在保證質和量的基礎上滿足人類生存、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維系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根據安全預警體系測算,結果顯示我國的森林資源安全狀況不容樂觀,總體上處于“不安全”狀態,部分地區、部分指標已達到或超過“危險”的臨界值。主要表現為:1、供需缺口較大,到2006年為止,我國木材市場中有50%的份額是靠進口的,按照國際的標準來看,這個比例已經處于安全警戒線之下。2、后備資源不足。如果按目前年消耗3.5億立方米的速度計算,現有的材林在5-6年則會消耗完。3、生態功能弱化,森林的減少使得其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的功能減弱。4、安全環境惡化,森林火災頻繁,近年我國年均森林火災總面積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0.16%,再加上森林病蟲害年均發生面積達1.3億畝,造成經濟損失超過880億元。5、國際市場趨緊。森林的生態功能價值已遠遠大于提供木材的價值,今天的森林已變成人類追求和諧社會的基礎。木材,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俄羅斯已經把原木的出口關稅率從2007年的20%提高到2009年的80%來限制出口。
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綜合環境效益決定了其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為了保護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必須大力采取措施來維護森林資源的安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積極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推進依法治林進程。加快資源立法,抓緊修改《森林法》,加緊起草《濕地保護條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條例》等,立法之后要重視普法工作并強化執法監督。2、不斷強化培育與管護,提高資源數量與質量。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林少綠的國家,必須把森林資源培育和加快發展放在第一位,盡快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提高森林資源質量,適時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推進林業分類經營。3、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開發海外森林的力度。有重點地將對俄羅斯森林開發作為突破口,積極探討與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合作開發森林資源的具體方式,通過境外投資獲得長期來源,以緩解國內木材供需矛盾。4、大力實施科教興林戰略,促進林業跨越發展。總的來看,我國林業科技處于低度化狀態,科技貢獻率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只有加速推進林業新技術革命,形成一個全行業運用科學技術的局面,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林業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效益。
整理/特約記者 趙今朝
(據《中國國土資源安全報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