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的定義
金融安全是指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侵襲和威脅,尚且能夠憑借各種手段將金融風險控制在引致金融危機的臨界狀態之下,保持金融系統履行正常金融功能和維持有序金融秩序的態勢和能力,維護這種態勢和能力的信心與主觀感覺,以及由這種態勢和能力所獲得的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安全。
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的國內因素
1.經濟運行中難以提供金融安全所需的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的轉型時期,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會造成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從而危及我國的金融安全。
2.我國金融結構脆弱的資產負債結構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使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趨勢明顯,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日益突出。比如2007年6月末,企業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為66.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儲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為37.6%,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可見,在資金來源方面,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趨勢明顯。
3.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根植于現代金融工具及其創新
現代金融金融工具都屬于“虛擬資本”。一旦外部沖擊致使不確定性增加或者使金融承諾的可信性成為問題,市場預期會發生逆轉,導致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此外,金融工具創新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對金融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風險;使市場參與者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和監管者的監管方式相對滯后,央行的貨幣控制能力削弱。
4.中國金融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體系功能缺陷明顯
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存在功能缺陷;缺乏真正的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穩定有序的運行秩序;具有流動性的、面向社會發行的各種信用工具不足,產品流動性差,金融創新緩慢,絕大部分金融資產集中于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比例偏低,居民投資渠道狹窄;市場結構失衡;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健全。
5.金融市場機制對中國金融安全的負面效應
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市場機制可能擴大和激化市場矛盾,在金融市場上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上信心危機的傳遞、無力支付的連鎖反應和安全保障設施的負面效應等方面。
6.中國金融系統演進中的基本缺陷
我國國有金融系統的形成是一個他組織過程,缺少自組織,而國有金融體系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其次,國家壟斷了金融安排卻不能提供相應的多元金融供給,國有金融機構效率底下;最后,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截止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1%、13.6%、12.1%和10.8%,不良貸款比率分別為3.79%、4.04%、3.29%和2.0%,稅前利潤分別為715億元、670億元、657億元和174億元。
二 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的國際因素
1.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使發展中的中國處于弱勢地位
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展中,最主要的不平衡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巨大差距。由于發展中國際的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經濟金融交易中多處于不利地位。
2.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和無序運行危機中國金融安全
金融全球化使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和強烈沖擊更使國際金融市場險象環生。此外,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發達國家處于主導地位,他們難以體現甚至可能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3.金融霸權的干擾和金融全球化的無序推進不利于我國金融的穩定
目前的金融全球化處于無序狀態,國際資本的投機性和破壞性完全顯現,這對處于經濟轉型期且金融體系脆弱的中國,在金融對外開放中,要保持金融的穩定和安全難度越來越大。
4.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將直接加大我國的金融風險
金融全球化為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創造了良好環境,但在還沒有一個國際金融機構可以突破國家主權對其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
中國金融安全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資產占全部金融機構資產的一半以上,是主要的貸款來源。資本市場的主體是證券市場。無論是銀行體系還是證券市場,都因其內在不穩定性或內在脆弱性而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一、中國銀行體系風險特征及其表現
1.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資產是金融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
不良貸款率是體現銀行資產質量的最直接指標,它的高低影響著銀行體系脆弱性的強弱與安全。我國商業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可謂是中國銀行業的“癌癥”,比如2005年,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了13133.6億元。
2.資本充足狀況不容樂觀
資本充足率是衡量銀行經營穩健性和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其高低變化決定了銀行的實力和清償能力。從整體上而言,2004~2005年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使得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質的提高,但一些資本約束與業務發展不能有機結合的股份制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資本瓶頸,2005年全國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2.70%,其中核心資本比率僅為1.80%。
3.銀行體系盈利能力欠佳
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很差,利潤增長與資產增長不同步,資產的高速增長沒有帶來利潤的相應增加。
4.流動性風險日益嚴重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銀行存貸比持續下降、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增速差距拉大以及銀行持有的央行負債比重不斷上升。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8.2萬億元,貸款余額26.5萬億元,存貸差高達11.7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39.3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4.3萬億元,同比增長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個百分點;央行票據余額為3.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9萬億元。
5.內控機制不健全,銀行運行處于多重風險壓力之中
內控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商業銀行的危機銀行進一步加大,這是造成我國商業銀行高風險及其發展運營陷于多重風險壓力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證券市場風險特征及其表現
1.證券產品的虛擬性
證券是一種虛擬資本,它的運行形成了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比實物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在不穩定性,產生證券市場的諸多風險。
2.中國證券市場風險結構
證券市場風險是指證券市場運行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給市場參與者帶來某種損失的可能性。數據表明,中國股票市場是高風險的市場,阻礙中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深層次風險因素遠沒有消除。
3.中國證券市場風險日益顯現化
我國證券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在:無序競爭與羊群行為嚴重、市場操縱猖獗、過度投機、典型的政策市、證券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
中國金融安全預警機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安全對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金融危機必然帶來整個社會經濟的動蕩,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國金融安全預警機制,具體而言,它是指按照金融業風險的客觀性及相關性設計相應的指標體系及經驗性目標參數,經目標值與預測值相比較來決定金融風險程度的事前控制,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可發生的資產損失,為金融的安全發展提供對策和建議的體系。
中國金融安全預警分為宏觀、中觀(區域)和微觀預警機制三個層次。宏觀預警機制綜合考察外部環境對金融業的影響以及金融業整體運營狀況。宏觀預警機制主要從宏觀經濟風險、外部沖擊風險、銀行業風險和股市泡沫風險四個方面構建。中觀主要研究某一區域內的金融安全狀況,從區域金融業安全和區域金融安全外部環境兩個方面進行預警。微觀預警機制主要研究單個銀行的安全狀況,根據銀行風險的基本類型設定指標結構,其分類指標層包括資本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方面。
金融危機處置的策略
一、加快中國金融系統向現代金融系統的演進
1.中國金融系統演進的方向
在中國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金融系統演進的方向已被經濟的市場化發展趨勢鎖定為現代金融系統,即市場金融系統。
2.進一步推進金融產權制度改革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最重要的環節是金融產權改革,即國有金融結構的產權明晰。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金融產權制度;在對外開放金融市場的同時,加強金融市場對內開放的力度。
3.盡快實行混業經營與統一監管
混業經營與統一監管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種發展趨勢,但由于我國的市場體制和監督體制都還不夠完善,它在我國的推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應重點致力于這幾方面的工作:從法律上確定金融混業經營制度;加快金融機構改革步伐,健全金融機構內控制度;積極鼓勵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和金融創新活動,提供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大力探索適應未來我國金融業混業的監管體制。
二 增強透明度建設
1.信息不對稱——金融市場的固有問題
信息不對稱是金融市場固有的問題,它會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干擾市場運作,抑制金融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甚至威脅到市場的存在。
2.高透明度是金融市場建設的核心
高透明度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高透明度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市場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次,高透明度能提高信息的質量和披露速度,從而促進建設有效的資本市場;最后,高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資產流動性,并降低公司資本成本。
3.透明度的建設與維護
透明度的建設與維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重要環節: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介機構的信息篩選投資者的信息解讀。
三 構建有效的金融安全網
金融安全網是政府用以防止金融業遭受不利沖擊帶來的傳染性擠兌破壞的一組政策機制設計。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由中央銀行、監管當局以及銀行同業編織的、旨在促進金融系統穩定的金融安全網。
1.審慎金融監管
我國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規定主要包括:完善資本監管制度,提升資本監管水平;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內控文化建設;建立和健全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2.存款保險制度從隱性到顯性的轉變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為保護存款人利益和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通過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種在銀行因意外事故破產時進行債務清償的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前者是指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說明或正式建立了存款保險機構的存款保險制度,后者是指沒有法律說明或者正式的保險機構提供保險,但往往事后由政府或中央銀行提供兜底。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體系一直實行的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它所帶來的弊端日益體現。因此,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對于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以及建立對經營失敗金融機構進行市場處置的長效機制十分重要。
3.建設顯性最后貸款人制度
最后貸款人(LOLR)制度是指在實行部分準備金制和央行壟斷貨幣發行的前提下,中央銀行為應對將引起流動性需求非正常增長的不利沖擊,在其他市場來源不能滿足這種流動性需求的情況下,對金融機構或整體市場所采取的相機提供緊急流動性的制度安排。
國外LOLR是政府出于公益而生產的一種公共產品,用于彌補市場失靈的流動性危機處理機制,而國內的LOLR是指“央行為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提供的再貸款”,被稱為“隱性最后貸款人”,它存在引發道德風險、導致財政危機、造成央行虧損、加劇通貨膨脹、破壞市場規則、影響金融安全等一系列弊端。
因此,我國必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顯性LOLR制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確職能定位;區分兩個時期(一般時期和危機時期);并用多種形式;限定救助對象;提高貸款利率;縮短貸款期限;堅持透明原則;增強懲罰力度等等。
整理/ 特約記者 范秀珍 (據《中國金融安全報告》一書)